|
本报记者 杨 波 本报通讯员 蔡雪路/ Q; G; H3 U! x" K4 m9 M
, p ]0 ~( O9 H4 G
泥土路升级为砂石路和沥青路,坑洼狭窄的乡间小路变通途。在一条条绿意盎然的公路上,长途客车搭乘怀揣致富梦想的农民工走南闯北,一辆辆满载农产品的货车往来如梭……放眼我区,一幕幕兴旺场景在四通八达的农村路网中随处可见。
9 ^* n& _. a9 W+ v* Y# `0 J+ C) B0 y- H. y- o/ B8 N* T; `
曾几何时,由于农村公路投入少、等级低、配套设施不齐全,“一年建成,两年凹坑,三年开裂,四年消失”成为我区部分农村公路失养损毁的真实写照。% Y( }! M! z) s& a. a& }, K
7 J- S1 T t8 A “三分建,七分养”。要巩固农村公路建设成果,必须在养护管理上下工夫。在大规模的农村路网建设铺展开后,我区各市县因地制宜,积极探索,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亮点频现。
# z0 b% |- [$ y8 E. o; n7 U- L9 U: F) P' E3 b/ H/ H" X0 y
“十一五”期间,我区农村公路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75.6亿元,是“十五”期间的2.3倍。截至2010年底,我区新增192个乡镇通等级沥青(水泥)路,新增4491个行政村通等级沥青(水泥)路,全面完成预定的乡乡通沥青路、村村通公路以及50%建制村通水泥路目标。全区交通部门管辖的乡村公路总里程达8.8万公里,其中县道总里程2.43万公里,全部在养;乡道总里程2.8万公里,全部在养;村道总里程3.5万公里,在养率56%。全区在养的农村公路县道好路率为75%,乡道好路率为50%。
( m5 ^, i+ n% a" [3 e6 [. i5 a; p b1 ?; t& X! h
规范制度 资金用在刀刃上; v' I3 I8 w, F% @1 R; m! u
6 R9 x# S* F( `% M+ s0 d5 ^ 我区农村地形复杂、山多坡陡,对公路管养提出了更高要求。为此,我区制定《广西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细则》,明确了以县级政府为责任主体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,为我区农村公路养护体制改革奠定了政策基础。各地也积极响应,探索与地区实际相适应的县、乡道的养护管理模式,使全区农村公路养护管理走上法制化、制度化、规范化轨道。
/ N1 j8 l. J5 @0 H3 e% A% K6 C3 M7 e+ {
资金短缺,是国内农村公路养护面临的老大难问题。“十一五”以来,全区各市县按照“交通部门补助一点、政府财政安排一点、部门资金整合一点、一事一议解决一点、受益企业投入一点、后援单位帮扶一点”的办法,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,鼓励群众积极参与,发动社会各界主动支持,多渠道筹措农村公路建设养护资金,有力促进了农村公路的发展。
' D7 B- O# o# N* b8 N- V l1 o m0 S0 S3 v5 S' D0 }+ J
防城港市上思县从县财政里每年补助农村公路每公里养护经费1000元,使全县所有农村公路做到了有路必养。2007年开始,桂林市灵川县将“村村通”建设养护的县乡配套资金纳入财政预算,县财政每年至少安排农村公路建设财政预算资金1300万元,并根据《灵川县“十一五”通行政村公路建设管理办法》,要求乡镇按财政实力自筹20%-40%,分期分批存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专有账户。对如期不能筹集的乡镇,由县财政从乡镇财政抵扣,从而全面落实项目配套资金,做到资金按项目专款专用,严禁建设资金被挪用,定期实行资金使用审计制度,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。' C' \+ a# l9 P+ y4 H! {# Y! _
: a, o( B9 T P' R) w
管养分离 道路养护市场化
& ~6 V: M" N0 L' a- C* w# L! I0 w" A
0 m' K9 }4 ~5 K f 3月24日清晨6时许,灵川县潭下镇庄屋村农民俸丁香穿上荧光马甲,把铁锹、扫帚等养护工具装上手推车,独自来到离家三四公里外的县道上,对她承包的5公里县道进行养护。俸丁香的工作主要包括巡视公路,清扫、修填路面,疏通水沟,除草、修建路树、看管道路交通辨识牌等。俸丁香承包这段公路已有4年,通常每个月花15天就能完成指定的养护任务。“月底县公路管理所会定期对我们的养护工作进行考核验收,只要完成养护任务,一年能挣2万元。在家门口挣钱,地里的农活还不耽误,把路养好了,我们家里的农产品也好往外运,这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。”俸丁香喜滋滋地说。
2 D' v) ~- T( T, T. I* v6 o$ o( @5 z+ V) h; X" M; Z5 K% ?8 }9 y, t
在灵川县,像俸丁香这样的养护承包人有20多个。该县150公里的县道已全部承包给当地农户,不仅为农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,还大大减轻了养护部门的压力。灵川县公路管理所所长文东连告诉记者,该县文家至兰田公路全长29.1公里,原设有3个养护道班,共有7名养护工,每年县里投入经费达15万元,但路面不干净、水沟不通畅。2007年起,公路所的身份转换为单纯的管理者,将文兰路实行承包到户,管养工作焕然一新,每年支出的管养费下降到10万元,成为桂林市农村公路养护的示范路。
1 _" ~: n& p: X: E8 V
0 C7 I4 p4 `: y+ ^# E& F0 u f# v( ` “以前完全由道班来实行养护,我们既要‘养人’,又要‘养路’,而且‘养人’的成本比‘养路’还高,资金难免紧张。”自治区公路管理局县乡公路管理处处长李朕屹表示,逐步推进农村公路养护市场化,实现管理与养护相分离,在养护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,对外公开招标并实行承包制,使公路养护走向市场化,是我区的一项成功尝试。
2 Z& y; R+ h: {: g! ~" W9 D( U( X9 P$ W. N/ b
在玉林市玉州区,公路管理所与具有养护资质的养护公司签订《公路养护承包合同》,将小修保养工程承包给公司,实行合同化管理。“公司化养护”模式试行3年来,当地农村公路好路率均保持在80%以上,年终好路率达91%以上。) t$ o ?0 {4 {9 z1 G& z
+ d' d/ _8 M& T) K" \ 技术革新 走上机械化道路3 @; M& N% u+ |( T1 s4 }6 L
3 b. \2 t" l0 L. r
随着农村公路技术等级及路面状况的不断提升,对农村公路的养护不再仅凭一把铁锨两只箩筐就能解决。从砂石路面养护的铺砂回砂,发展到采用机械化操作摊铺、修补路面,广西农村公路的养护正走上机械化之路。养护工人再也不做“手拿簸箕肩挑砂”的原始型作业,转而成为配备综合养护车、洒水车、装载机、压路机的“机械化部队”了。& g* p/ V- D9 E9 P* h; ~
) h, `. u9 M) k4 g) \( D 钦州市每年投入120-150万元用于基层养护站的设备购置,将原来残旧、落后的难以适应养护工作需要的手把式养护拖拉机、人力木车进行更新换代,逐步配备安全、高效、更适合养护工作需要的小四轮养护拖拉机、多功能后驱动养护拖拉机等。为了快速高效地处理养护中发生的突发性自然灾害事件,确保公路的安全畅通,各县区公路所均建立起一支素质高、专业强、装备精良的机械化养护施工队伍,通过采取基层养护与专业养护相结合的方式,对管养公路实行“地毯式”的全面养护,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。2001年至今,该市已先后投入了1200万元用于养护机械的购置及更新,四个县区公路所共拥有农村公路养护挖掘机11台、装载机7台、压路机3台、推土机6台、水车5台以及方拖49台。机械装备精良、齐全、完整,能在短时间内处理公路塌方、路面修复等各种高强度公路养护工作。. W, J* }' u4 z7 Z8 \ }
! x' O3 B8 D" l9 G( \4 M% u9 M 南丹公路局结合山区公路养护特色,改善养护设施,为各养护站配备3-4台小型平板夯,逐步提高了公路养护机械化水平。这种小型平板夯使用起来灵活方便,工作效率高,在山区公路沥青路面坑洞修补上发挥了较大作用,有效提高了养护质量。
7 a9 q; ?! b! {6 J# D: o1 K* w
; ~ D+ [; v: k J1 _1 k/ y |
|